您现在的位置: 中风疾病 >> 中风后遗症 >> 正文

中风后手痛肩痛怎么办中风偏瘫后遗症治疗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6-11-21 10:34:58
肩手综合征的防治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有的患者疼痛剧烈,不敢让陪护、家属及治疗师触碰他的手,疼痛甚至影响到夜间睡眠。这是中风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多在偏瘫后1-3个月之间出现。严重的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应及早进行治疗,若不予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患手和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01肩手综合征危险因素手不良位置摆放患肢长时间不活动,腕掌屈。且瘫痪后的肌肉无力失去肌肉泵的作用。患侧腕关节持续掌屈使患侧上肢及手的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患侧腕关节过度背伸当鼓励患者用伸直的患臂负重时,应注意不能使腕过度背伸。反复使用患手输液导致液体外渗到手背组织内手部的其他继发性外伤如患手烫伤、跌伤,尤其是在感觉缺失或疏忽时。02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所有引起水肿的原因。良姿位的摆放可使用轮椅桌板,使偏瘫手臂得到良好的支撑,不会悬吊在轮椅外避免过度背伸手腕Tips当患者用偏瘫上肢进行负重练习时,避免过度背伸手腕。例如患者患侧手负重时,前臂外旋可减少腕的背伸,如果仍有疼痛,应停止该活动。尽量避免在偏瘫手上做静脉输液。Tips可用锁骨下静脉替代。防止烫伤主动活动治疗中只要有可能,应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因为肌肉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肌肉泵作用←01仰卧位手臂抬起,可以做某些主动伸肘活动(右侧偏瘫)02→通过弄皱毛巾,激活手的肌肉泵作用。屈曲手指弄皱手下面的毛巾伸直毛巾,帮助患者手指伸直。被动运动在患者仰卧位抬高上肢,或坐位手放在前面的桌子上时(有利于静脉回流的情况下)进行肩、前臂、手腕和手指的轻柔被动活动,不应引起疼痛。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用直径1-2mm的线从手指远端向近端快速、有力地缠绕每一个手指至指根部。每个手指都缠绕后,最后缠手掌,缠到腕关节为止。缠完后,立即从指端迅速拉开绳子,每天反复进行。注意:缠绕时注意观察末端手指颜色,如果缠绕的过紧或时间过长导致指端青紫,应立即松开几分钟,然后再缠绕。

点击查看→穴位埋线减肥美容减肥详解、答疑

点击查看→无痛神针针刺痛消,易学、易懂、易掌握

点击查看→中医最神奇的是→

点击查看→肌肉刺激疗法的针刺术(套管针疗法)暑假活动元

张文义八字针法治疗中风偏瘫---针灸进针法

八字针法简介:

八字针法、偏瘫三三九针法、十二神针以及针灸界从未听说过的阴阳补泻手法,是张文义教授针灸临床四十年的精华,是当代针灸学说的杰作。

所谓八字针法是以皮下、定向、阴阳、补泻八个字为核心的,对中风后遗症具有特效的一种新型的针灸疗法。它是在古代针灸学皮部理论,留针法以及近代埋针法、埋线法的基础上,依据祖国医学阴阳学说、针灸补泻手法、经络学说、动态平衡学说以及体壁内脏相关论发展而来的,通过四十年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在整个针灸界具有突破性进展的临床针灸学说。

八字针法提出了阴阳补泻的观点,从而确立了八大针灸补泻手法体系,弥补了针灸临床治疗学的不足。纠正了治疗偏瘫不分阴阳局限性乱行针刺补泻的错误手法。临床采用八字针法,偏瘫三三九针法,十二神针,阴阳补泻手法治疗半年以内的偏瘫患者,七天大见成效,甚至有一针能动之妙的结果。为针灸治疗偏瘫创造了奇迹。二、疗法特点:

张文义教授在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否定了现代医学的固定模式,采用了激活康复“1+7”治疗方案。当生命体征稳定之后的5日内,使用八字针法、偏瘫三三九针法、十二神针,每日1次,连针5日,激活失去功能的神经细胞,让肢体的肌力由0级恢复到4级或5级,然后再让病人自行锻炼,这就叫做“1”。而后使用对症的特效药物、恰当的饮食、适当的体力煅炼、电兴奋调节疗法、偏瘫复原酊外涂按摩疗法、药线植入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等7种方法进行康复,此即“7”。采用激活康复“1+7”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偏瘫,具有一针能动之妙,是西医无法比拟的。弥补了针灸临床治疗学的不足,填补了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空白,纠正了长期以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手法错误。

三、授课内容

1、八字针法的概念、治病依据、取穴原则、操作方法。

2、八字针法使用的特定穴位,与传统针灸疗法相比的优势所在及10种取穴方法。

3、专治偏瘫的十二神针。

4、纠正足内外翻、软瘫、硬瘫的阴阳补泻手法。

5、“三三”九针法的具体运用。

6、一般针刺三到五次,可使软瘫的零级肌力恢复到四级肌力的秘诀。

7、中风偏瘫的中医辨证施治详解。

8、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三期论治要点。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s-pf.com/zfhyz/1940.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中风疾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