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曹淳亮
■1998年3月29日晚,《新快报》创刊前夜,时任羊城晚报社社长的曹淳亮(中)亲临新快报部参加编前会听取意见。
1998年,曹淳亮在羊城晚报社庆联欢会上。
1999年,羊城晚报为员工举行集体婚礼,曹淳亮(左)开怀大笑。
2008年3月,《新快报》创刊10周年庆典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盛大举行,曹淳亮亲临祝愿。
今天,我们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送别曹淳亮同志。 如果说,上帝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创造了人类,那末,新快报的模子就是当年曹淳亮按着自己的理想亲手把捏出来的。在这个送别曹总的日子里,本报特刊出一组吊唁文章,以寄新快报人的沉沉哀思。曹总,一路走好! ――新快报部 他把《新快报》当做事业来做 在10年前那个广东报业开始剧烈竞争的发轫期,时任羊城晚报社社长的曹淳亮以其富有远见的战略眼光,和作为1名报业改革探索者的抱负与勇气,催生了羊城晚报报系旗下一份全新的综合性――《新快报》的问世。从《新快报》的孕育、诞生到一路成长,曹淳亮可说是倾尽了自己的血汗,热切的期望、时刻的鞭策、悉心的指点、细致的庇护,他将这份报纸视若自己的亲生儿子。曹总的仙逝,亦令新快报人痛失了一名一直关心着自己成长的使人尊重的师长。 现任羊城晚报编委、总助理许挺斐,是《新快报》创刊时的首任主编。忆及当年曹淳亮在《新快报》筹办及创刊进程所做的大事小事,仍感叹曹淳亮是一名“骨子里有种不安分的进取精神”的报人,同时也是一名工作作风非常认真细致的老领导。远见卓识老报喜添新丁 许挺斐说,上世纪90年代末,身为羊城晚报社社长的曹淳亮深入意想到,广州报业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羊城晚报》这个著名的品牌虽然具有光辉的传统,但从报业发展前景斟酌,报种仍显单一,既不利于拓展市场实现扩大,也不利于队伍与人材的培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则必须创新,在晚报之外寻觅新的市场增长点,而在广州市场上推出一份全新的,在市场中获得主动权,便成了他隐藏心中的一个欲望。 1997年,适逢国家整理报刊期刊,一些行业报正苦寻前途,曹淳亮看准了这个时机。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国外发展的现状研究及广州市场中医白癜风的治疗的细致分析后,当年年末,他决心把创办一份新型的构思付诸行动,接下了原属广东省体改委一份报纸的刊号。经过短短三个月的紧张准备,全彩印刷、令读者耳目一新的《新快报》于1998年3月30日在广州报业市场上横空出世,一鸣惊人。 “他是个有很强烈忧患意识、不安于现状的人,希望通过创新求得更大的发展。”当年被点将负责筹建《新快报》的许挺斐这样评价曹淳亮。亲力亲为绿灯一路大开 《新快报》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而对这份报纸的办报方向、队伍建设、市场策略乃至采编风格的肯定,曹淳亮一样亲力亲为,倾尽了血汗。 《新快报》筹办之初,新进采编人员刚办好手续到羊城晚报报到,曹淳亮便召集他们亲身主持召开了一次会议,勉励准备班子要尽快进入角色,融入羊城晚报这个大集体,摒除过于强烈的同仁办报及精英意识,要学习如何办一份大众传媒,为广大读者服务。 短短3个月的筹办期,从招兵买马到业务培训、办公室装修、采编装备采购,曹淳亮莫不仔细听取意见。有时白天太忙了实在没时间交换,他就把班子成员晚上叫到他家里去聊。“从这份报纸该怎么办,要注意些甚么问题,到解决具体困难,他都悉心指点,逐一过问。他是一个工作做得非常细致的人。”许挺斐说。 作为报业新丁,创刊早期的《新快报》消息来源比较缺少,亟需羊城晚报给予支持,《新快报》也希望能从羊城晚报调一些业务骨干过来壮大采编阵营,乃至希望能与晚报实现资源共享,等等这些,曹淳亮无一不亲力亲为拍板支持解决。 情深义重视办报为事业 从1998年《新快报》创刊到2000年曹淳亮调离羊城晚报,许挺斐说此期间他就《新快报》的办报情况、队伍建议等向曹社长递交过很多的情况汇报,每一份报告曹社长都会看得非常仔细,并具体给予回复,写明应当注意些甚么,从甚么角度斟酌问题,如何着手处理,等等。“每一份呈送给他的报告都绝对有下文。”许挺斐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曹社长因病住院,也照样在病榻上给《新快报》作了很仔细的批复。 “他对《新快报》的感情真的很深。”许挺斐回想说,2000年曹淳亮调任广东省文化厅不久,正是《新快报》创刊两周年。《新快报》创刊日那天,曹淳亮专门勉励新快报高层要继续认真办好《新快报》。“他是把《新快报》的生日记在了心里,也是把《新快报》当做一份事业来做的。” (新快报苏碧青/采访整理) 我读曹淳亮 ■张锡南(新快报副总) 十年前的许多事早已淡忘干净,但有些事却常常能记起或提起。比如,曹淳亮在创办新快报之初(报纸刚问世12天)专为们准备的一份“几篇供参考的”――这份只有四张纸的复印件至今仍完好地收在我的资料夹里,而他在文章前面所附的那段话至今看来依然很有价值。曹的附言很短,兹将全文录下:许、林、许、张和叶德时同志: 《新快报》要确立自己的“江湖”地位,除版面革新以外,的写法亦应出新,或谓“故事化”写法,增强可读性、耐读性,在这方面也领导新潮流,才能保住一个好的势头。缺少经验不要紧,重要的是引导。下面提供的几篇可作参考,没经验,模仿也是一条门路。作为一种情势,写法的本身并不是某国或某种制度独有的。 另外,真正贯彻“关注民生”的主旨,要体现在的角度和标题的做法上,希望注意。 曹淳亮1998年4月10日记得当时,曹让我们把这份东西复印后分派给每位采编人员。以后几年要闻部每来新人,我都习惯性把它复印给他们――所以这样做,这不仅仅是由于不负领导的一片苦心,更主要是他十年前所强调的“受众意识”完全符合现代的传播理念,体现了新快报的一向价值取向并且操作简单有效。时至今天,提倡“故事化”写法,提高的可读性、耐读性和关注民生等依然是我们致力解决的课题。 曹推荐的5篇文章,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1是可读性、耐读性强,2是文章非常短小精悍。在消息中《日本签字投降》最长,但记录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全文却不到600字。文字虽短,但有故事,有细节,日本外相重光葵“拖着木质假腿”“步履蹒跚”;签字一刻,他的“手杖倒在甲板上”;还有,自此至终双方“没有说一句话”……这些细节的描述,将这历史一刻的气氛刻画得丝丝入扣,让读者有如亲临其境。对美方代表 将军身后那两位曾被日军俘虏的美军中将的关注,带出了美国在大战中曾“处于几近无可挽留的失败的边沿”,这寥寥数笔的延伸,使受降签字的消息有了纵深的背景。 《3岁娃娃将被征参军》以一个极端的例子对美国的征兵制度提出质疑,全文不到160个字。从一个“普通的早饭”说起,娓娓道来,不露痕迹,而小孩最后的1句“我不去”,耐人寻味…… 改革文风,既要写短又要写精彩――这是曹对当时异军突起的新快报寄与的厚望。不但于此,他在附言中还教给我们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带队伍的方法。而他,作为团体的一把手,在“带队伍”方面身体力行,无疑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如今曹已蓦然转身远去,只有那四张发黄了的纸依然弥漫着昨日的油墨芳香。我和曹虽无私情,但每次再读他的附言,再读那些精巧的文章,我恍如读到他的为人为事和他精致的人生。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追念我们的老曹 ■羊城晚报邓琼 突然他就走了,永久地走了。与众人永别的这一天,他的名字还印在报纸上…… 听到曹淳亮死的凶讯,几近所有人都难以置信――我们的老曹,怎样走得如此急切? 210出头的“老曹” 还是在南海平洲公社3山大队当知青的时候,就有人把2十岁出头的他唤作“老曹”了――曹淳亮,1949年生人,华师附中的“老高三”的底子,断文识字,乃至还会“断案”,威望颇高。 1970年,修北江大堤的大会战工地。从各公社来的不知有多少青年,颇有精壮尽出比试比试的气氛。头几天,青年还感到新鲜,渐渐地就厌烦了,满堤坝满河滩的人散乱起来,只有“老曹”这四十多人的小队伍照旧整齐列队打着红旗走到工地,干劲冲天。 他的火伴并不比他人更自律,只是“老曹”用了一番心思:他的编队是直列双行,几近都是一男一女并列。小伙身旁是他们心仪或熟习的姑娘,“服管”成了一种幸福;而姑娘们最不想在女友眼前丢脸,“管人”成了小菜一碟。工地上,“老曹”分别给姑娘们交代任务,她们自有办法保持队伍的秩序。 当周围的散乱波及,队伍中的小伙子也躁动,姑娘眼一瞪,嗔一声:“发瘟!”或再加重一字:“死发瘟!”那就是生气了,或伸手拉一把,捅一下,连牛牯都脚软,遑论有情之人。秩序就这样保持了一天又一天,这支队伍神了! 但在年轻的“老曹”心里,总觉得这一招有点不正统,不“革命”。直到多年后,他才突然悟明了当年的道理:世间万物,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才有好的管理。 “不能当大学生就争取当教授” 这固然是后话。当年的他,绝大多数时候只有服从管理的份儿。 一年,早稻没封行的时候,公社文教办通知,要推荐曹淳亮去考大学。但一直等到晚稻育秧,他都没有接到报考通知和参考证件。原来是邻村另外一个人,走关系顶替掉了这个名额。 对着青山绿水,“老曹”发誓:“不能上大学就争取教大学,不能当大学生就争取当教授。世上不会只有一条路,上不了大学就自学!”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回城、学工、当汽修工人、进入行当……直至果真得到了业务的高级职称,果真应邀作为客座教授给大学生讲课,还有各种奖项。这一天,顶替去考大学的那个“他”突然寄来节日贺卡,表白:“这些年来,我时时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你,感到安慰的是,没有因我的行动埋没了一个有才华的人……”曹淳亮也只是1笑。 从工人到总编 198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1年,当曹淳亮以一个汽修工人的身份去报考《黄金时代》杂志社时,考官问:“写过作品没有?”他答:“没有。但是如果需要我写,我会写,会写好。”随之,“”成了继农民、工人后他的第三个职业。 三年以后,《黄金时代》第三室主任曹淳亮,为另外一本正在酝酿中的新杂志画了一张“夹缝时期架桥图”。用他的话说,处于新旧交替的两个时期当中,杂志要以沟通为己任――在政治与经济、理论与实践、领导与大众、几代人之间架桥,宣扬新观念、扶持新事物,解释新趋势,增进新潮流。 这本带着“4新”、“4桥”主旨诞生的杂志就是《南风窗》,曹淳亮是创办者、第一任室主任,后来又成为副总,直至社长。创刊三年多时间,包括《人民》、《经济》、《光明》、《文汇报》、《
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https://wapjbk.39.net[详细]
今天听一位医生说高血压患者不宜吃辣椒,以免造成血压升高。这种说法是不正确[详细]
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https://wapjbk.39.net[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