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戎装院士
■丁银钟解放军报记者段江山
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名单揭晓,军队8名科技专家榜上有名。至此,我军现有两院院士增至名。他们是我军科技创新领域的闪亮名片,也是我军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的累累硕果。
回望峥嵘岁月,家国情怀是这些戎装院士共同的人生底色。为了祖国更加富强,为了使我们的军队更加能征善战,一批批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在诸多关键技术领域夜以继日地奋战。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迎着初升的五星红旗,万里归国,隐姓埋名、奉献大漠,为我国铸牢“核盾牌”;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致力于研发我军舰艇最强“心脏”,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弯道超车,锻造出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面对西方对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封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带领团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攻克互联网技术的核心地带,将网络安全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创业维艰,正是对党对祖国对军队的无限忠诚和最深沉的热爱,才激发出这些戎装院士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巨大热忱。
创新是强国之举,创新是强军之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习主席指出,下更大力气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领袖的战略部署意蕴深远。在科技兴军的漫漫征途中,戎装院士发挥了担纲领衔作用。他们来回奔波在实验室和演训场之间,开创的一项又一项研究成果深植于作战部队,拉近了演兵场与前沿科技之间的距离,追求科技与战场的无缝衔接。他们的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会引发部队战斗力不同程度的质变。他们通过带团队,使我军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阵不断壮大。他们不懈创新、锐意进取的价值追求,也将激励官兵们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过程中开创新局面。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重大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难探索,这考验着科研人员的眼光、勇气和意志力。在国防科技创新领域,戎装院士始终与党、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同向同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两弹一星”、超级计算机、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都有戎装院士的默默付出。他们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开创者,也是继承者。他们的爱国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等崇高精神和家国情怀,与他们的科研成果一起,滋养着我们这支军队。在价值观念多元的今天,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我们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
科技是核心战斗力。以戎装院士为代表的我军科研人才,是我军战斗力建设的核心资源。习主席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军要打赢未来战争,也必须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和制度机制。我们向这些戎装院士致敬,学习和传承他们对国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使命担当精神,始终坚定忠心向党的政治信仰,始终聚力备战打仗的职能任务,始终担起创新突破的时代重任,始终恪守科学求实的学术风范,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向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进军!
新时代,肩负起科技兴军历史使命
——年军队系统新当选院士事迹选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
竭力冲锋揭示肿瘤病理
■胡红升
院士名片
卞修武,年11月出生,陆军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专业技术三级,人体病理学家。长期从事被称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临床医学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提出肿瘤血管病理学及其诊断体系,牵头制定肿瘤病理诊断规范和行业标准,为发展提高我国病理学科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年,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卞修武面临专业方向选择。当时,第三军医大学的烧伤研究已名满全国,卞修武的导师史景泉教授正是开拓者之一。
“烧伤这块学术基础厚,更容易出成绩。”面对导师史景泉的劝说,卞修武却将思考和实践指向我国病理学的“空白区”,选择了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的脑肿瘤病理研究。他认为,对肿瘤奥秘的揭示不仅能实现肿瘤诊治的突破,更有助于军事医学发展。
在导师的包容下,没有项目、没有团队、没有专项经费、没有专门实验室的卞修武,独自一人出发了。从此,在这个冷门领域,卞修武甘坐冷板凳,呕心沥血一干就是30多年。
很多个清晨,当史教授推开办公室的门,就看见卞修武披着军大衣,眯着眼坐在沙发上——自己的弟子又熬通宵了。人们后来才知道,卞修武定了一个小闹钟,瞌睡了就眯10分钟,铃响了起来接着干。
医院病理科主任、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后,卞修武更加辛苦了。起初,他在办公室放一张简易折叠床,旁边放一个漱口杯和毛巾,用高大的书柜挡在前面,偶尔回家拿点必需品。后来,阎晓初副主任发现,卞主任直接用水泥墙夹出一个长条形的“卧室”。
有一次,医院于士柱教授来重庆参加一场重要的学术活动。卞修武去接他。坐在车上的于教授感觉卞修武说话吃力,仔细一瞧,惊讶地发现他的脸是歪的。原来,卞修武已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有天晚上,卞修武实在太累,不知不觉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醒来喝水时,他发现嘴“包”不住,水直接往下漏。一照镜子,他才知道自己面瘫了,而且左眼控制不了,闭不上,干涩难受。领导闻讯,要求他将工作放一放,立即就诊治疗。可在攻坚期的卞修武坚决不放弃,经过简单治疗之后继续战斗。
卞修武就这样一心扑在教学、科研和医疗上。在本科生眼中,他是满腹经纶、能说会画的大教授,连板书、手绘图都有美感;在众弟子眼中,他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修五遍”,学生杨景感叹“比我老爸对我还有耐心”;在同事们眼中,他是谦虚民主、坚决果断的“拼命三郎”,推动病理事业蒸蒸日上。
勤奋至此,还有什么不可挑战、不可实现的呢?
他研究揭示了“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发生机制及其诊疗意义,提出肿瘤血管病理学并建立病理诊断体系。
他发现肿瘤干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和复发中的关键作用,拓展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新领域。
他牵头制定多项肿瘤病理诊断规范和标准,将我国肿瘤血管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病理诊断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被美国临床病理学会和全美华人病理学会授予“杰出病理学家奖”。
不少人认为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时,卞修武还在熬通宵做研究。没人知道他看得有多远,目标有多高。在陆军军医大学庆祝他当选院士的座谈会上,他表示:“当选中科院院士是最高荣誉,但我不代表最高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琳——
紧盯战场突破潜艇降噪技术
■刘洋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熊峰
院士名片
何琳,年11月出生,海军工程大学舰船设备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教授,专业技术二级,专业技术少将军衔,舰船减振降噪专家。长期致力于潜艇减振降噪技术研究,为我国潜艇噪声降低作出重大贡献。主持完成某专项工程,使某型潜艇噪声大幅降低,为战斗力生成增添了强劲动力。
大洋之中,凭借良好的隐蔽性,潜艇出其不意消灭对手,被称为神出鬼没的“水下杀手”。但是,潜艇也有致命的弱点——噪声。
年,何琳考取了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轮机工程学科施引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到部队调研,潜艇出航的噪声让他印象深刻。
“被发现就等于被消灭。”经过深入细致调研,他暗下决心,瞄准潜艇的这一软肋,向潜艇减振降噪技术发起冲击。
当时,国防科技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国内大多数舰船减振设备性能低下,而且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装备保障也受制于人。
何琳把研究方向选在当时最先进的某项技术理论研究上,对舰艇隔振技术展开攻关。他充分发挥力学知识功底,成功研制出了某型隔振装置。
该隔振装置在舰艇发电机上试装之后,设备振动与艇体“绝缘”了,战士们不再为难以入睡而发愁,但噪音还是可以沿着连接在机械设备上的各种管道向外传递。
为了绝缘沿管道传递的振动噪声,潜艇上需要使用一种特殊的平衡式挠性接管。但是,接管一旦拉伸断裂,将可能造成艇毁人亡。多年来,国内在这一核心关键技术上一直未能突破。
面对困境,何琳迎难而上。他带领课题组反复攻关,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系列平衡式挠性软管。
几年间,何琳带领团队陆续开发出5种类型数百种规格的高性能挠性软管,涵盖了潜艇各类管路系统使用范围,为海军战斗力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我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技术部门提出,某型潜艇上要用更先进的隔振装置。
实验现场,何琳拿出自主研制的新型隔振装置安装上去。该装置不仅承载能力强、可靠性高,而且性能优越、安装维护简单、操作使用方便,在设计、使用和维护管理方面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经实艇使用测试,降噪效果惊人。
多名业内专家认为:“何琳带来了国内减振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
就在人们以为何琳站到了隔振技术的制高点时,他却乘胜追击,向更高峰挺进。经过3年多努力,何琳带领课题组成员攻克了“推进电机实时高精度动态对中控制”这一重大技术难题。
随后,他们又一鼓作气,成功研制出国内外首创的推进动力系统新型高效隔振装置,使隔振效果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潜艇推进动力装置高效隔振的重大技术难题。在年5月举行的国际声学大会上,该装置引起了国外专家广泛北京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s-pf.com/zfby/8409.html
致敬,戎装院士■丁银钟解放军报记者段江山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详细]
患有其他疾病而诱发脑血管意外的虽然不多见,但时有发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详细]
致敬,戎装院士■丁银钟解放军报记者段江山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