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风疾病 >> 中风病因 >> 正文

阴谋开始闹剧结束甘露政变为何沦为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6/16 10:41:11
历史上每每提到“政变”这个字眼,率先浮现在大家脑海中的场景一定是井然有序的军队和严密周详的布局,因为“政变”面临的风险太大,因此,这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在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的历史演变中,有过无数次“政变”的发生,但是,却没有一次像“甘露政变”这样,在阴谋中开始、在玩笑中结束的“政变”,也正因为这次“政变”的过程过于草率,因此,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柄“甘露政变”发生在唐文宗时期,文宗登基的特殊历史背景为“甘露政变”的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众所周知,从唐玄宗开始,大唐帝国就再一次陷入宦官当权的轮回中,之后宦官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到了敬宗时,年仅18岁的敬宗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死去,害死敬宗的最大嫌疑人刘克明等人迅速将敬宗的叔叔李悟扶持上位。这激起了四大宦官王守澄、杨成和、魏从简、梁守谦的不满,于是,伙同大臣韦处厚在一夜之间就将刘克明等人杀个精光,敬宗的叔叔李悟也不幸死于乱兵之中。那么,一个问题就出现了:立谁为新皇呢?经过几个人的商量,江王李昂就成为了皇帝。李昂也算得上是“根正苗红”,他是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这个身份在当时要远比李悟合适,李昂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唐文宗文宗李昂平庸吗?不,他比他的父亲、哥哥都好得多,他没有沉迷女色,不好声乐、勤于朝政、生活简朴,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贞观政要》被他读得滚瓜烂熟,后来还专心研读《易经》。李昂在没有登基时,对宦官集团就十分反感,他亲眼见证了宦官害死爷爷、拥立父亲,后来又害死自己的兄长,虽然他也是被宦官们拥立的,但他知道,那是宦官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手段,因此,“除去宦官威胁”的想法在他心里始终没变,但他势单力薄,不得不暂时隐忍下来在宦官当中,害死敬宗的刘克明等人已经被杀,但害死文宗爷爷宪宗的王守澄、陈宏志等人却还在,尤其是王守澄,已经成为军权在握的枢密使,他保护性地把陈宏志派在外地当监军,自己则在朝堂上过着翻手云、覆手雨的自在生活,因为觉得拥立文宗有功,他甚至都不把文宗放在眼里。文宗和大臣们商议的决定只要违背他的意愿,就必须召回重发,连与他一起拥立文宗的宰相韦处厚都被气得几次辞职。宦官在当时的权力可想而知王守澄的嚣张跋扈愈发激起文宗的不满,开始从朝中物色合适的人选。他第一个看重的是宋申锡,并将他提拔为宰相,让他联络人手,准备一举铲除宦官。可此人虽是翰林出身,但过于老实,根本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很快就被王守澄给获悉了。王守澄诬告宋申锡与文宗的弟弟漳王谋反,最终迫使文宗下旨将宋申锡贬到外地。两人的第一次较量以文宗的失败而告终,文宗见识了王守澄的厉害,不得不更加小心。但很快,他就又招揽了两个人,而这两个人也直接导致了‘’甘露政变的发生,这两人就是郑注和李训文宗有“中风”的毛病,太医们束手无策,于是就向民间招贤。王守澄向文宗推荐了与自己熟悉的郑注,他认为郑注是“自己人”,没想到郑注在医好文宗“中风”之后受到文宗的赏识和提拔,开始成为文宗身边的“红人”,旋即,郑注又向文宗举荐了李训。李训与王守澄也算相识,但是,仕途坎坷,从未得到重用,但他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熟通《易经》。前面说了,文宗喜欢读书,刚开始是《贞观政要》,后来研读《易经》,但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对《易经》有研究,偏偏李训的特点撞上了文宗的这个爱好,于是,官职是一升再升。突然间得到皇帝的信任,感恩戴德的李训马上就立下“万死不辞”的誓言,成为皇帝手中的一张王牌虽然王守澄对郑注和李训也不错,但是,“和皇帝结盟”的诱惑要远大于王守澄的拉拢之情为了打压王守澄,在二人的建议下,文宗皇帝提拔了另外一个宦官仇士良。王、仇二人当年都是拥立穆宗的功臣,但王守澄得到重用后始终打压仇士良,现在终于看到翻身的机会,仇士良很快就和皇帝“抱成一团”。在几个人的努力下,文宗和王守澄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小,当意识到可以放手一搏的时候,文宗当机立断,借着加封王守澄为“左右军神策观军容使”的机会,明生暗贬,将王守澄的军权夺去。没隔多久,就用一壶毒酒了结了王守澄,与此同时,被王守澄保护的陈宏志也被文宗下旨杖毙文宗这一手干的漂亮,一举铲除了贯穿三朝的祸患王守澄,让许多朝臣老泪纵横,可当他准备大展手脚的时候却发现,仇士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第二个王守澄了,文宗不得不开始谋划对仇士良的打击。诛杀王守澄之后,李训因是进士出身,被任命为宰相,在朝堂培养势力;而郑注则调到京城周边的凤翔做节度使,目的是在军队培植效忠皇帝的力量。当文宗透露出要铲除仇士良的想法之后,两人就希望利用王守澄下葬的机会,将宦官势力彻底铲除。可很快李训就发现一个问题,因为王守澄和仇士良不合,现在又是仇士良掌控宦官,他未必会出现在王守澄的葬礼上,如果只是诛杀几个小宦官,不但会打草惊蛇,还有可能危及皇帝的安全。无奈之下,李训决定单独提前行动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金吾卫将军韩约奏称天降甘露于金吾卫院内,文宗立即让李训等人前往查看。可李训等人以“老眼昏花”为由,请文宗再派其他人前往验证。文宗就命仇士良、鱼弘志等人前往,还特意嘱托让他们带着所有内臣前往。起初仇士良等人并无戒备,但是,当他们到了金吾卫院子外面时,发现冷冬时节韩约竟然满头大汗,于是才有了戒心,之后又发现院内的帷帐中竟然埋伏着手持利刃的护卫。仇士良大喊一声“不好”,扭头就跑,其他宦官也一哄而散。韩约一时间竟然忘记让护卫们出手,迟疑的功夫,宦官们就跑回了大殿。几十名宦官冲着文宗皇帝就跑了过去,抬起软塌就跑。李训虽然带着几名侍卫追杀,但宦官人数众多,纠缠的时间,文宗就被抬入了宣政门,那是宦官们的地盘。进去的那一刻起,“甘露政变”就宣告结束了李训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急忙外逃,可惜中途被擒后杀害,郑注也被凤翔的宦官监军所杀,除了他们,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也都遇害,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惨遭灭门,在此次事件中,先后有余人遇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政变”。最严重的是,被挟持的文宗皇帝从此成为一个傀儡,仇士良等人甚至在朝臣面前对其冷嘲热讽、百般羞辱。五年之后,文宗皇帝也莫名其妙去世,享年32岁“甘露政变”有一定的突发性,但是,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文宗皇帝的用人策略上。诚然,李训和郑注是其前期铲除王守澄的核心力量,但是,在重用二人的同时,文宗皇帝也使自己陷入“孤立”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李训和郑注在当时已经激起了众怒。王守澄陷害宰相宋申锡和漳王的阴谋就出自郑注,而李训更是构陷了两位宰相,一个是德高望重的裴度,一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元稹。而这三位宰相在当时都是众望所归,因此,无论文宗如何信任李训和郑注,他们二人已经被朝堂所不容,对于他们所做之事,朝臣们更多过的是抵触,这都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最让人无语的当属李训,“诛杀宦官”的事竟然派心理素质那么不堪的韩约去实施,路出马脚、前功尽弃;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及时加强对文宗皇帝的保护,让一群赤手空拳的太监就将文宗皇帝抢去,这不能不说是“甘露政变”中的最大败笔了,也让“甘露政变”彻底沦为历史笑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s-pf.com/zfby/32446.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中风疾病版权所有

2025-05-26 星期一 00:10:18